English

克服“同行评议”的弊端

1998-12-29 来源:光明日报 西北大学数学系 孟凯韬 我有话说
●言论窗

克服“同行评议”的弊端

西北大学数学系孟凯韬

“同行评议”本旨在把科学家的集体智慧和力量调动起来以形成正确判断,但久而久之,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学术界的权威主义,破坏了科学的民主气氛。特别是在当代“隔行如隔山”的条件下,常常出现名义上是“同行评议”,实际上则是“假内行”评“内行”的工作。

真正的“同行评议”有一个先决条件,即同行专家务必存在。然而实际上,只有对于从事传统科学研究的研究者才有“同行专家”可言。现在,“同行专家”的概念搞得很模糊。只要大学科相同,即使研究方向千差万别也算作“同行”。这样的“同行”只是一种广义的同行,是区别于其他大学科的同行,而非真正的同行。以数学为例,数学的分支学科有400多门,在数学界内部也是“隔行如隔山”。如果数学再和其他学科交叉,其距离就更大了。可是实际上还有比只区别大学科而不计分支学科分得更粗糙的,有的甚至只区别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。这类广义同行专家,其权威性尚不及非专家的同行,评价的准确性也就可想而知了。

学科之间相互交叉渗透是当代科学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势,也是新学科产生的渊源所在。它和其他新生事物一样,开始总是不被人们重视的,因而面临许多困难———发表文章难,申请科学基金难,获奖更难。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研究,遇到的困难更多。

边缘交叉学科不是几门学科的简单迭加,而是其思想的碰撞、融合和升华,往往还以某种新的学术思想为纽带。新的学术思想总会对传统的学术思想有所冲击,甚至有根本性的突破,因而很难为拘泥于传统学术思想的学者所容。同时,评价工作中的不正之风造成真假难辨、高下难分,甚至良莠颠倒、劣胜优汰。另一方面,一些人宁愿拜倒在外国人的脚下,也不愿承认自己同胞的研究成果。尤其是对于开创性的、交叉性的、不囿于传统的研究,他们大都进行毁灭性的打击,总是按照传统的固有标准进行评价,结果很少有具有创造性的研究能顺利通过。

独创性研究在其初创阶段,何同行专家之有?一些参加评审的人可能只在自己所研究的那一个方面称得上专家,而对所评价的问题则不甚了了,甚至根本不懂。对于一些开创性工作,如果不懂,何以对它作出公正评价?

无记名投票的方式也不可取。首先,“少数服从多数”的原则对于学术评价并不适用。特别是开创性工作,开始往往只有极少数科学家才会理解,能够称得上“同行专家”的人更少,对它不理解,就不具有发言权,更不具有表决权。再者,无记名也使“南郭先生”有可能“滥竽充数”,不负责任。更有甚者,评议时故意否定别人的工作,私下里却汲取人家的学术思想,改头换面,抢先发表。

要克服“同行评议”的弊端,首先必须选好评委。评委应根据所评项目的内容确定,其知识背景务必涵盖所评项目的知识背景。对于交叉科学研究项目,应根据其所涉及的研究领域选择评委。对于旨在开创新的研究领域的项目,务必请“科学家”担任评委,而不能让“专家”担任评委,因为“专家”仅仅是对某一门学问有专门研究的人,或擅长某项技术的人,有其专业的较大局限性。除了业务条件外,评委还务必是道德品质高尚的人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